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涂料壁纸

【党史学习教育】乐都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矩阵”线上展馆正式上线

【党史学习教育】乐都区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矩阵”线上展馆正式上线

  为深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进一步扩大红色教育辐射面,乐都区在充分盘活红色资源基础上,全力构建起“红色矩阵”,精心打造“进喜公园—柳湾彩陶博物馆—卯寨党史馆”红色教育线路,实现红色教育基地穿点成线、连线扩面的基本布局,成为干部群众重温历史、感悟精神,强化爱国之志的鲜活教材。区委宣传部精心制作新媒体作品,旨在对全区红色资源和红色线路进行线上推送,方便党员群众线上直观直观感受红色文化,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感受家乡发展巨变,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

  卯寨位于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距城区13公里,规划面积2.4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约2000亩,因地处古代官道驿站而得名“卯寨”,是依托当地乡土民俗和河湟文化,着手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红色教育点。2018年卯寨被确定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现为国家AAA级景区。

  年以来,乐都区先后投入623万元,在高庙卯寨景区建设集多媒体培训、实体观摩、现场教学等为一体的乐都区抓党建引领发展致富教育培训基地。一楼设为功能齐全且能容纳200人的乡村振兴大讲堂,二楼设为党史教育馆,内设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乐都党史、乐都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卯寨发展等板块,以图片、实物、文字相结合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记录了乐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人民生活质量飞速提升、脱贫攻坚取得成果及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中国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展示。第一阶段:从1919年至1921年,是中国伟大先驱者探索线年,中国党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峥嵘岁月。第三阶段:1950-1977年,是中国党为中国发展艰苦探索的阶段。

  第四板块: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七板块:脱贫攻坚】主要展示了乐都区脱贫攻坚中在住房、教育、条沟经济、农旅融合、东成西就、西货东销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第九板块:卯寨文化】主要展示了卯寨从一无所有到远近闻名的田园综合体,重点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徒步登山、网红旅游、诗意花田、农耕体验、彩陶小径、河湟游玩、民宿体验、现代种植、文化长廊10个微型产业链条。

  200亩,主要种植月季、玫瑰、牡丹、郁金香、紫罗兰等25个品种的花卉50万余株。花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耕地荒废、无人耕种等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的村民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网红桥等娱乐场所

  卯寨景区聚力打造了网红桥、水上乐园、新庄村中心广场等乐都“半小时”娱乐圈,占地面积约10亩,吸引了西宁等地游客消遣娱乐,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碑林长廊】主要展示了卯寨碑林长廊和陇右历史文化。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碑林全长100米,共收集了84块复刻碑,主要讲述了文字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

  壁画长廊】主要展示了包括乐都的由来、唐代全图、陇右道图、鄯州图、李靖统军出征图、文成公主进藏途径乐都图和陇右富庶图等壁画,充分展示了乐都历史文化,对于增进民族感情,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意义重大,从而进一步坚定民族团结,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民族小吃一条街和园集餐饮、观光于一体,主要承接培训配套餐饮、家宴等各类餐饮服务。民族美食文化一条街聚集了包括土、回、藏、蒙、汉等多民族的美食,展示了各民族经营商相互理解、相互团结、相亲相爱的良好市场环境,让游客切身体会到味道卯寨的魅力。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卯寨打造的红色观光步道通过音频播放的方式使游客直观感受中国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同时,通过登山,生动地让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感受中国党历经苦难,始终保持英雄主义,不怕牺牲、不畏难险、顽强战斗、奋力拼博,时刻牢记将红色基因代代传,用心中的情、脑中的意、手中的笔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精神。

  主要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到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通过1:1仿制召开一大时浙江嘉兴南湖上的游船,进一步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要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中国党的红色精神。

  通过塑造伟人雕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袖精神,发扬老一辈家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卯寨《手书碑廊》由诗词手迹、题词题字、楹联集字等组成,展现了毛主席的壮志、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胸怀祖国,肩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馆内还陈列着各个时期的毛主席像章、选集、毛主席语录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铭记历史,从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家赠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汲取前行的力量。铁人王进喜事迹展陈室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乐都区以打造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展陈室为切入点,旨在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就近就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红色教育点。展陈室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主要分为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王进喜在玉门和大庆的主要经历以及王进喜出生于青海乐都的调查纪实几部分。通过60余幅照片和珍贵实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铁人”光辉的一生和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2003年《求是》杂志第17期发表的文章《铁人精神:推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式将铁人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具体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铁人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

  青海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原乐都县政协拉有清先生在退休后得知“铁人”王进喜是乐都中岭乡人的信息后,从文史角度对王进喜是否出生在乐都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乐都区委、区政府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2017年至2019年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乐都、西宁、格尔木、甘肃玉门、黑龙江大庆油田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取证。

  王进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对于王进喜出身的调查还会继续。如果还能找到更确凿的证据证明‘铁人’王进喜确实是乐都人,那将会是青海各族人民的骄傲与荣光。但不管他是甘肃玉门人,还是青海乐都人,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世之人,永远激励着河湟儿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全面开启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绿色生态、宜业宜居、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新征程。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彩陶系列文物为主的国家二级博物馆,位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总占地面积5830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800平方米,正式在编人员10人,临聘人员17人。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陶器近2万件,典藏文物反映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青海地区空前繁荣的彩陶文化,其中的彩陶造型精美、纹饰繁缛、数量庞大,充分展示了我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彩陶博物馆现已是研究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青海历史文化,欣赏远古人类文明的必要去处。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习总强调,“要揭示彩陶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乐都区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文化大县名片,依托海东市党史学习教育线路,以柳湾彩陶博物馆为红色教育点,持续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影响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从中汲取坚定文化自信、恪守初心使命的营养剂和动力源。

  柳湾墓群距今有4600年左右的历史,多种文化类型的墓葬排列有序,成群分布,整个墓群前后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经过1974年至1980年共7年的科学发掘,共发掘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265座,马厂类型墓葬1041座,齐家文化墓葬419座,辛店文化墓葬5座,像这样多种文化类型共存一地,出土实物资料如此丰富,在中国考古史上较为罕见,柳湾墓群的成功发掘为青海史古工作竖立了一杆标尺。柳湾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文化底蕴之厚,在世界文化遗产史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彩陶塔”,共有9层,正好契合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中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柳湾先民正是靠着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将柳湾彩陶推上了史前艺术之巅。

  这里展示的石凿、石斧、石锛、石刀等生产工具都是男性的随葬品。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石质坚硬,选料考究,做工精致。早在4000多年以前,柳湾的先民不但精于农耕,而且同时兼营狩猎,现在牧区放牧用的“抛儿石”就是他们狩猎和放牧的随身用具。

  房屋、制陶等模拟的是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是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根据发掘的生活遗址场景进行复原,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都是半地穴式房屋。这种房屋建造时地基一般都向地下挖20—100cm不等的基址,或许是为了冬暖夏凉的需要。建成的房屋大小不一,其面积一般在10个平米左右。

  柳湾先民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之外,他们还追求精神享受。柳湾墓地出土的陶哨、陶埙、石磬同样令世人震撼。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陶埙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音色哀婉的特点,发出的音质尤如天籁之音,有非常鲜明的古朴风格,仿佛让人回到了久远的历史时空中。陶哨和石磬在柳湾也有出土,曾有专家专门对柳湾的陶埙、石磬测过音,其音质优美动人,同样令人震撼。

  制作彩陶用的土就是当地的红土,制作的方法早期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将泥搓成泥条后,由底部盘砌而成。在陶坯还未完全凝固时,用木片、卵石、石斧等工具将陶坯的表面打磨,后画上装饰花纹。而彩绘用的颜料为矿物颜料,红色是赤铁矿颜料,黑色是赤铁矿和黑锰矿颜料,同时也可以用赤铁矿和黑锰矿颜料的配比来调节彩绘的颜色,待陶器基本凝固时,部分陶器会进行二次打磨处理。彩绘时和烧制后的颜色差别很大,因矿物颜料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反应,就形成黑色或深红色的美丽图案,烧成后的彩绘不易脱落。

  这个单元展示了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形特点和纹饰特点。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半山村而得名,距今约4600年—4300年;半山类型的人们在经营农业的同时,还兼营各种手工业,如制陶业等。在柳湾四千多年以前已经出现了钻孔修补技术,展柜中展示的有严重裂纹的陶器,在当时的使用过程中就已摔碎,现在这件展品是粘接修复的。因当时烧制一件彩陶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想象古代先民舍不得将摔碎了的陶器丢弃,他们顺着裂纹,在裂纹的两边钻上孔,用裁成细条的皮子或纺织的细绳穿孔锔起来继续使用,虽然,已经不能将它作为盛水或液体的器皿,但依然有其他的使用价值,现在我们常见的锔锅锔碗的技术或许源于彩陶的钻孔修补技术。

  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全部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马厂类型的彩陶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至4050年。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极其多样的彩绘纹饰表现手法将马家窑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到了马厂类型中晚期,彩陶在彩绘之前,一般会先涂上一层红色陶衣,上面绘黑色花纹,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器形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并稍加改造,彩陶器形腹部膨大,瓶颈较短。马厂类型以蛙形纹、四大圆圈纹最为常见。

  齐家文化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出现,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这一时期因青铜器在中原地区的大量使用,制陶业开始走向没落,陶器则以素陶为主,主要器型有高领折肩蓝纹壶、双大耳罐、侈口罐、三耳罐、盆、鬲等。如展柜中展示的鸮面罐,它就是齐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目前发现的极其稀少的齐家彩陶上,多用单彩,绘有简单的网格纹、菱形纹、蝶形纹等。彩陶作品展示4(辛店文化彩陶

  最后展出的是辛店文化的彩陶,辛店文化因最早在甘肃临洮辛店村首先发现而得名。在柳湾发掘的辛店文化的墓葬仅有5座了出土的陶器较少,不见彩陶,辛店文化陶器的质地比较粗糙,这一时期的陶器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因此制作工艺给人的感觉是简单随意,大多数陶器上面留有当时火烧的痕迹。在柳湾,辛店文化时期的远古先民可能是由于当时气候、环境恶化等原因向其他地方进行了迁徙,所以留下来的墓葬数量很少,也不见其他的文化类型延续。柳湾彩陶史记:

  在柳湾出土的彩陶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文化底蕴之厚,这在世界文化遗产史中极其罕见。柳湾遗址创造了“四个之最”:

  一个遗址发现的文化类型最多:从柳湾墓群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

  保存状态最为完整:它是我国迄今为止黄河上游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葬1730座。

  出土的陶器数量最多:柳湾墓群出土的彩陶、石器、骨器和玉器等文物共计37925件,其中陶器将近两万件。

  2006年柳湾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博物馆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博物馆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博物馆被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青海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基地”;2015年被命名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18年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与省内多所大中小院校开展馆校合作,是思想教育科普基地。该馆自2004年开放至今,年接待参观人数10万人次。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柳湾彩陶博物馆先后接待了省公安厅、海东市公检法系统、教育系统等24批参观学习人员,共计2100余人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液体壁纸样式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