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建筑石材

《长津湖》系列比起《功勋》,差距足有一个《跨过鸭绿江》

            《长津湖》系列比起《功勋》,差距足有一个《跨过鸭绿江》

近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上映不少,但要说最热门、关注度最高的应属两部精品大剧《跨过鸭绿江》《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以及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长津湖》和正在热映的下部《长津湖之水门桥》。

将电视剧和电影放在一块比,似乎不太公平,但考虑到它们都是抗美援朝题材的,姑且放到一起点评一番。《跨过鸭绿江》《能文能武李延年》《长津湖》系列如若放在一起比较,绝对是《能文能武李延年》完胜。

先说说《能文能武李延年》

《功勋》是一部重大现实题材作品,以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改编而来,共包括8个单元。首播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将镜头对准了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

《能文能武李延年》绝对是近年来国产剧军事题材的天花板,它太精彩了,拍摄手法、剧情、演员的刻画都是顶级的,文戏武戏都达到了顶级水准,《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播出,让很多军事爱好者都觉得“国产战争片有了希望”。

《能文能武李延年》从故事情节到战场实景的真实性都非常到位,剧集一开篇就把观众带回到1951年7月在朝鲜开城举行的停战谈判。短短几个镜头,表现了我方想通过谈判获得和平,但也不惧通过战争将美方重新打回谈判桌前的坚定信念。谈判最终破裂了。于是,志愿军只能以战求和、以战促和。

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为什么要打这几场仗,这是大背景之下的小战斗。李延年和他的战友们就登场了。

《能文能武李延年》由局部折射出当年的真实战场。仅以战斗方面为例,包括三营长的战斗部署、七连的战斗分工、指导员的战前动员、攻打美军阵地的火力侦察、阵地修筑、兵力布置、战场上各班排密切配合的战术队形、步炮协同,都合理的表现出来了。

《李剧》中的每一个战斗场景都精雕细琢,让观众知道志愿军不仅仅是英勇,而且很善战,单兵战术、班组战术,连排战术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看完本剧,任何人都会明白志愿军为何能在“气多钢少”的情况下还能战胜“联合国军”。

既然剧名叫《能文能武李延年》,那么剧集也是充分体现了李延年既能文、又能武的特征。

李延年善于做政治工作,使逃兵小安东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合格战士,他教育五班长要尊重和信任“解放战士”罗厚才,教育八班副陈衍宗在战场上不要逞个人英雄主义。在整部剧中,观众一同见证了小安东、韩冬年、陈衍宗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李指导员的角色把我军“党支部建在连上”的优势彻底讲清楚了。

尤其是李延年的战前动员,“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这样一段演讲把志愿军的精神和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入情入理,没有丝毫说教味,却自带感人肺腑的力量,观众们都被戳到泪点,很多人都是流着泪看完。李延年,不愧是“能文”。

李延年还是一位军事过硬的指挥员,他枪法准,丝毫不逊色于连的特等射手,更敢于冲锋一线与美军拼刺刀,剧中的每一场战斗都反映出李延年优秀的军事素质。在营里的战前会议时,李延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七连可以“助攻变主攻”。在指挥346.6高地作战中,安排炮火清除火力点,战斗过程中灵活采用狙击、火力压制、“假”打等各种战术。七八九连伤亡惨重,李延年临机进行战场整编,最终坚守住了346.6高地。李延年,不愧是“能武”。

“武戏”呈现的是李延年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指挥员形象,“文戏”则体现了身为指导员的李延年把政治思想工作转化为战斗力的水平。仅仅这一点,其立意和高度,就让其他同类型剧望尘莫及。

与其他热衷于表现炮火连天、千军万马、精彩战斗的宏大场面不同,《李剧》把镜头关注点紧紧对准志愿军基层官兵,塑造了一组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群像。

比如误踩松发雷,被美军击中却顽强坚持不动最后而英勇牺牲的李源,为二妞当了逃兵的小安东,从国民党部队解放过来最终开着坦克与美军对轰的罗厚财,抱着爆破筒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八班长滕桂桥,临牺牲前还念念不忘没有实现他爹让其“早娶媳妇,多生孩子”愿望的陈衍宗、还有舍身去炸敌人军火库的张绍杰,《李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又接地气的志愿军战士们。

《李剧》的切入点看似局部甚至是微观的,但是众多小人物却支撑起了整个抗美援朝的大背景,完全没有其他军事题材或历史题材剧常犯的毛病,即:小人物的植入过于生硬,想以小见大却反而令故事变得单薄。比如《跨过鸭绿江》里面的郑锐,原本是想突出志愿军侦察兵的英勇果断,但是小人物与大背景交融的比较生硬,在多数场景里,郑锐这个角色都是可有可无的。这个角色的出现,很难牵动观众的情绪,令人有出戏、跳戏的感觉。

个体形象的突出,充分建立在了群像的塑造之中。李延年这一主角的个体形象与众多志愿军战士群像的鲜明鲜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他们是杀敌的勇士,又是有着朴素情感,向往娶妻生子、过安宁日子的普通人。

剧中,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的牺牲,都让观众难抑泪水。当张绍杰穿着美军制服回头望向阵地的那一刻,那种壮士决然而去的画面感油然而生,李延年脱口而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个镜头特别震撼心灵。

也正是居于对于志愿军普通战士的尊重,《李剧》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在《李剧》结尾,对李延年这一主角的人生轨迹用字幕和旁白交代的十分清楚,当观众得知荧屏上的英雄李延年仍然健在并且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许多观众都自发地发出感慨,“英雄还活着,真好”、“英雄就该长寿”,再次触动泪点。

尤其最后小安东和二妞生了八个孩子并且取了八个战友名字的“彩蛋”,更是让观众们哭到笑。

之所以用如此多的篇幅详细讲述《李剧》,确实是因为这部剧太过于震撼和真实,这是一部值得中国人反复刷剧的良心之作。《能文能武李延年》虽是一部电视剧,但如果剪辑成一部电影,也绝对能吊打很多同题材电影。

再说说《跨过鸭绿江》

“总台出品、自制”的《跨过鸭绿江》也堪称力作,它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既有决策层面,也有具体的战役战斗层面,尤其是把从第一到第五次战役,历次停战谈判,阵地战阶段的敌我拉锯、几次重要的战役都进行了全景呈现,脉络清晰,难度很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凭此,它就可以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剧。

《跨过鸭绿江》不仅在全局层面作了准确的宏大叙事,对飞虎山战斗、松骨峰战斗、“冰雕连”、汉江阻击战、铁原阻击战等荡气回肠的战斗,以及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乃至过去很少提及的砥坪里战斗、180师失利都有着十分生动的细节刻画,这些感人的镜头,让人观片时一次次不由得心灵为之震颤,为之泪目。

除了具体的战斗,《跨过鸭绿江》也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双方决策层、指挥高层的斗智斗勇,丁勇岱饰演的彭老总给人印象深刻,使彭老总这一特型演出上有了不少新突破。对麦克阿瑟、沃克、李奇微、范弗里特等美军将领,也都是从人物真实性格的角度予以实事求是的描述,而没有脸谱化和丑化。

《跨过鸭绿江》内容深度、广度、密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是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剧集和人物刻画就显得中规中矩,在思想厚度和人物细节的刻画上,不如《李剧》,在战斗场面的拍摄上也不如《李剧》更有大片质感。

《跨过鸭绿江》从整体上看,更像是一部军事纪实,《跨过鸭绿江》还剪辑了电影版,浓缩了电视剧的精华,叙事脉络更加清晰,并且补拍了大量镜头,特别值得军迷和历史爱好者一看。

如果给《李剧》打满分的话,《跨过鸭绿江》可以打95分。

最后说说《长津湖》系列

《长津湖》系列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自然要用票房说话。《长津湖》系列的票房数据是亮眼的,精彩的爆破场面,血肉横飞的震撼战争场景,视觉上的冲击绝对是一流的。

但不得不说,相比较《能文能武李延年》《跨过鸭绿江》,《长津湖》包括其下部《长津湖之水门桥》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票房,其实并非是《长津湖》故事讲得有多好,而是观众们通过观影的方式向伟大的志愿军官兵致敬,是一份真挚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愿意掏钱去看这部电影。

《长津湖》系列的不足就是故事性太差,把长津湖战役这么个好IP演“砸”了。

《长津湖》开篇过于冗长,前期铺垫太多,让观众足足盯了50多分钟才上演了大家最想看的战斗场景。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美军仁川登陆等场景,其实用几句话的旁白就完全可以交代清楚,根本没有必要占用20多分钟的戏份。

相比较《李剧》仅用3分钟就交代清楚了故事背景,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长津湖》交代故事背景,能感到导演们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想说清却又没有充分地展开,啰啰嗦嗦,抓重点不会,给人感觉急匆匆的,这20多分钟颇有画蛇添足之嫌。

到了《水门桥》总算改正了这个缺陷,几段对话和画面,就把志愿军为何需要炸桥交代的清清楚楚。

《长津湖》战斗场面堪称精彩,但文戏较弱,为了渲染爱国情、战友情,总是制造一些没有价值、没有看点、缺少与主题关联的文戏,破坏叙事结构,使得整部电影看下来点很散,不连贯。

比如,在战斗打响前,导演用了很长时间安排了表现佰百里、伍千里、伍万里兄弟情深的戏份。不是说志愿军官兵就不可以有兄弟情分,只是这份情谊植入剧情里较为生硬,不但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反而看的人随时想快进。

比如,刘秘书在美军空袭下丧生的一幕,也与长津湖战役没有任何直接关联,这个情节放在电影里比较突兀,不知道安排这个剧情的实际意义何在?

整个《长津湖》系列,一共展现了夺取信号塔、长津湖大战、炸水门桥三场戏,长津湖大战、炸水门桥应该是全剧重点,但是整个系列看完,发现最精彩的战斗场面就是夺取信号塔之战,这是典型的喧宾夺主。

把一个虚构的信号塔战斗拍得风生水起,极大地吊起了观众们的胃口,观众们都在期待长津湖大战、炸水门桥时上演更加精彩刺激的战斗戏码。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后,如果按电影所演,似乎是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只表现了七连围攻北极熊团团部的场景。而且《长津湖》对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壮举、“冰雕连”的悲壮表现非常薄弱,交代得很不仔细,仅在结尾一笔带过,甚为可惜!

想吃大餐,结果却发现“主菜”早都上完了,这说明导演对故事的主线把握不好。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准备去爬山,结果发现自己早就已经站在了山顶,这已经是巅峰了。长津湖战场的战斗居然不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幕,那何必叫《长津湖》?

《水门桥》的故事主线就比第一部好了很多,主要场景就在水门桥,使得故事性完整,逻辑更顺畅。

余从戎主动暴露自己掩护全连战友、七连的一位战士抱着炸药包准备与美军坦克同归于尽时却被敌人坦克机枪射出的子弹打得粉身碎骨、眼睛几乎失明的梅生咬着女儿照片将缴获的汽车点燃后独自冲向美军阵地、伍千里含泪击中美军坦克下的炸药包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平河粉身碎骨、被美军围困的伍千里最后微笑着平静地扣动扳机将子弹射向身旁的炮弹、伍万里那句“七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等场面,真实地再现水门桥战斗的残酷性,让观众一次次心理破防。

长津湖战役最主要的客观不利因素是严寒天气,是极度的冷,但《长津湖》系列中,电影在还原当年的寒冷与暴风雪上是非常不够的,对盖马高原的严寒,部队潜伏的空前困难表现不足,虽有志愿军官兵趴在雪窝中的场景,但却没有把那种对抗寒冷的困难和饥寒交迫的惨烈演出来,无法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志愿军官兵在生理上对抗寒冷的煎熬。

志愿军不是神,在严寒的天气下与美军硬碰硬,才更能体现出志愿军的伟大,但纵观《长津湖》系列,没感觉志愿军因为天气寒冷遭了什么罪。虽然战士们拿着几个冻土豆在啃,但是感觉他们一点都不冷、一点都不饿、一点都不累。这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志愿军的困难普通人坚持坚持也能克服,打美国人没有那么难。

电影把志愿军战斗的残酷性和难度给降低了,这实际上是削弱了对志愿军真正战力的描绘。

其他影片中的“冰雕连”情节

《长津湖》系列还有一个缺陷是主角光环太重。观众看这种影片,其实最怕片子里刻意凸显角色的高光时刻。可是导演却偏偏把《长津湖》系列这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按照动作片、枪战片的套路来展开。

《长津湖》系列里,战友情义、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拼凑在了一起,想煽情,但不知道哭点在哪儿,情绪上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这就好比剧情演到了,观众却还没有get到泪点,于是导演不得不说,到时间了,该感动了!要用外力来强行推动观众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这种观感其实特别不舒服,也没有直击心灵的情感震撼。

伍万里这个角色是最大的“败笔”,一个新兵未经训练就塞入“穿插七连”这样的精英连队,在战场中无组织无纪律,这在现实中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特别是《水门桥》最后,伍家兄弟冻在一起,伍千里被美军火焰喷射机击中,并且火苗已经蔓延到了伍万里所穿的棉衣上,但伍万里居然没事。

未受过一天正规军事训练的伍万里,最终却满身主角光环,成了七连唯一的幸存者。虽然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的需要,想表现伍万里从一个江边的野孩子到合格战士的成长,但这种情节明显太过于离谱,有点硬凑戏、硬拔高的感觉,太不真实!即使是电影,也不真实。

说难听点,伍万里这个角色,直接把《长津湖》系列变成了一部动作英雄电影。

瑕不掩瑜,《长津湖》系列已经达到了战争史诗大片的气质、风格与制作水准,但是国人对《长津湖》的期待太高太高了,《长津湖》系列如果不是表现抗美援朝战争,仅仅是一部纯虚构的战争片,那么它足够优秀。但如果这部电影是为了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那还远远不够。

因为有《能文能武李延年》在前,所以《长津湖》系列的瑕疵让人感觉颇有遗憾,总体看来,《长津湖》系列其思想内核远不如《能文能武李延年》。如果能像《跨过鸭绿江》一样把故事讲得更加平实,将价值观和叙事策略处理好,把握好可看性与共鸣感的尺度,《长津湖》系列一定会更加饱满。

如果给这三部剧排座次,我的答案是《能文能武李延年》、《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系列,依次这个顺序。

《能文能武李延年》绝对是我心中的封神之作。那它有没有缺点?有,缺点就是太短了,才6集,看不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