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材行业招聘一带一”上的闽商英姿
在柬埔寨贡布省设立的中国(福建)工业园区,占地约450公顷。其中中方占股65%,柬方占股35%。中柬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园区一期水、电、等基础建设工程总投资约4000万美元,预计5年内完成,计划招商电厂、水厂、污水处理厂、水泥厂等建材类企业以及制衣厂、玩具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第一代闽商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其实与福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有关。如今,在遍布全球的50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中,闽籍人士占1/5,达1100多万人,分布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突破了传统文化,适应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性发展。再加上重义尚利的价值观、冒险拼搏的等诸多因素,已经融入闽商的血液,成为这一群体特有的禀赋。
东南网11月1日讯(海丝商报记者林超连)闽商,一个全球性的称谓,一个带着古老东方文明商业文化最初胎记的商帮,一个从开始就驾福船、走异邦的卓越海洋族群。自唐以来,近1500年的中国海洋曲折发展历史上,闽商维系着中华文明中海洋文化的基因、血脉与荣光。
这其中,既有“锡矿大王”胡国廉、“木材大王”李清泉、“精业大王”黄仲涵、“金融大王”黄辉聪/黄辉祥等赫赫有名的商业帝国传奇,也诞生了印尼首富林绍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菲律宾首富陈永栽这样的财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抓住机遇,并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正是这种打拼和专注,让海外闽商跻身“华商第一族”。
胡文虎(1882年-1954年),祖籍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是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
今天,沿着“海丝”再出发,“一带一”战略让福建更紧密地拥抱世界,也为闽商发展带来新机遇。
新的历史时期,海外闽商爱国爱乡的传统也有了新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群体维系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成为新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中介之一。这些历史的积淀,使得初期,闽商与粤商一起成为中国的先行者和试验者。
现年88岁的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常务副、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先生,便是闽商中的杰出代表。上世纪60年代,林文镜生意刚发达,就立即寄钱回家乡。后,又寄钱为家乡买拖拉机、修、拉电线、送电视。回乡投资后,捐建了两个公园、8公里长的堤坝,治理两条被污染的河流、办了14所学校和幼儿园,还建了医院。
泉州市商务局工作人员介绍,泉州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紧布局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投资设立产业专区、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开展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泉州民企特有的现象。
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
陈嘉庚(1874年-1961年),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
闽商虽奔走各地,但恋祖爱乡的心情始终像风筝线一样牵扯着他们,取得成就后,回馈桑梓成了他们普遍的做法。
闽商下南洋,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被称为“华侨旗帜、民族”的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泉州府同安县集美村,因战乱不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著名的侨乡。
陈嘉庚善于抓住机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他赶忙联系这个商人,从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并趁机购买了土地,这些成了他以后的橡胶种植园。
郭鹤年(1923年-),祖籍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郭鹤年是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
唐代以前,闽人的主要经济活动还是小农耕作。经历了唐代的和五代十国“空白时期”对外贸易的后,重商逐渐取代重农。特别是自宋元以来,闽商已在中国商界活跃了几百年。
世代传承闽商扬美名
古往今来,福建海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正是利用了这种区位优势,闽商开始了经商贸易。宋元时期,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就是由闽商开创的;明清之际,郑氏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
以“万金油大王”美名誉满全球的胡文虎,也是“一带一”上的闽商传奇。胡文虎祖籍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从小便在缅甸仰光父亲开设的“永安堂”中药铺帮忙。
虎标“万金油”一问世,便以价廉药灵、使用方便而闻名于仰光。随后,胡文虎在新加坡、、广州、汕头等地设厂,并将产品打入印尼、泰国、越南,扩展到整个东南亚,还远销欧美。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胡文虎便被誉为“万金油大王”。
“一带一”上的闽商英姿
随着“一带一”战略规划发布,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核心区”,更是迎来了发展良机,新一代闽商也正继承前人“开拓进取、闯荡世界”的气魄,在新丝上不断踏出自己的印迹。在《海丝商报》创刊之际,让我们走近“一带一”上的闽商及其先辈英杰,去再次感受“善观时变、爱拼会赢”的闽商。
“驾福船、走异邦”,闽商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中的异类。在福建尤其是闽南,“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证明了闽商融入血液的经商因子。
报效桑梓海外闽商掀“慈善潮”
闽商从海上丝绸之开创初始就已逐渐形成,却从未得到过高度的总结概括。“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2004年,以第一届“世界闽商大会”为契机,福建人民首次对闽商进行了总结。
而在《闽商发展史》总主编、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看来,闽商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践行者,是海上丝绸之的创建者。他说,闽商具有中华文明的包容,也具有跟全球海洋文化一样的拓展、多元的共性。
如果把福建商帮与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珠三角商帮相比较,不难发现,闽商最大的特点在于,由于一向都置身于海洋文化的惊涛骇浪之中,闽商从来处变不惊,敢拼会赢,并使自己获得顽强的能力。
10岁时赴新加坡谋生的闽商李光前,凭着敏锐和果敢,在商海斩波劈浪,发展壮大,成为继陈嘉庚之后的又一“橡胶大王”和“黄梨大王”,构筑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即便事业再怎么飞黄腾达,李光前始终心系故土。1937年,中国开始陷入了8年的浴血抗战,李光前响应了陈嘉庚筹组“南侨总会”的号召,大力资助国内的战时物资和伤兵救援工作。
1890年,17岁的陈嘉庚离开了故乡,只身到新加坡帮父亲经营米店。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可当守完3年母丧的他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曾经兴隆的米店已门庭冷落,负债达30多万元。
而在波诡云谲的海外市场,“抱团取暖”正成为民企走出国门的“护身符”。
位于晋江的一家服装针织公司,现正沿着“海丝”之抓紧布局。公司总经理吴允堆介绍,2015年公司在柬埔寨设立厂房,投资200万美金,招工1000人。
上世纪30年代,闽商以东南亚为平台,把欧洲的工业文明、教育技术引进到中国来,陈嘉庚正是其中翘楚,以陈嘉庚为代表的闽籍侨商倾家捐钱捐物,推动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帮助家乡发展教育,让闽商这个群体在的印象中进一步拔高。
除此之外,他还秉承岳父陈嘉庚的捐资办学,在家乡南安梅山创办“梅山学村”,并捐巨资修复被炮火的厦大校舍及支持创办新加坡大学。他还捐出一半财产,设立“李氏基金”,捐助社会公益事业。
在海外,日本冲绳是闽商的天下,这里很多风俗习惯和福建完全一致,农作类及部分方言也和福州别无两样。仅福清一域,2004年就从日本汇回30亿元人民币。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人民无疑需要新的知识体系;我们的需要新的执政资源;新闽商需要身上的蓝色基因。闽商前辈为我们创建了联接世界、货下的传统丝绸之;今天的新闽商也必将成为建设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核心区的核心力量。”苏文菁如是说。
有统计资料显示,以来,福建省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其中七成以上是由以海外闽商为主的华侨华人投资的。这些企业在闽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方父老乡亲。另外,海外闽籍乡亲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总额累计超过230亿元,为福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民营经济占福建全省P比重超过六成。近年来,福建出台多项举措,鼓励民企加快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国门,民企对海外互联互通的深入,再次成为撬动福建崛起的重要杠杆。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壁江山,真正成为业内的“苏丹”。此后,他又投资橡胶业成为享誉盛名的“橡胶大王”。
“借助‘一带一’的政策春风,福建积极推动资本走出国门,除了协助‘海丝’沿线国家在福建举办投资推介会和说明会,我们也正指导福建企业赴境外设立中国(福建)工业园区。”福建省商务厅调研员缪振堂说。
海洋铸就“华商第一族”
陈永栽(1934年-)祖籍晋阳,被誉为东南亚“烟草大王”,菲律宾商界传奇人物,现担任菲华商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联盟银行董事长、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
可以说,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开始,敢为天下先的闽商就勇立潮头,闯荡世界。民间流传着的“盖地铺天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客来四海皆惊异,货去神州尽道洋”,就是对闽商开拓的真实写照。
以“橡胶大王”陈嘉庚、“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为代表的闽商,漂洋过海到东南亚闯荡,并先后带动了一大批敢闯敢拼的人,写就了诸多闽商传奇。
从自发到自觉、从无组织到有组织,直至打破行业和体制界限结成联盟,已成为福建民营企业联合“走出去”的新形式。“在‘一带一’战略引领下,福建民企在‘海丝’沿线国家投资意向明确,并积极付诸行动,也将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扶持,使‘走出去’成为拉动民企发展的‘新引擎’。”缪振堂说。
在苏文菁看来,闽商是一个群像。从宋代的蒲寿根到明代的郑成功,到近代的陈嘉庚、胡文虎、黄乃裳,再到新时期的李光前等人,“都是我们民族在特定时期代表先进文化和民族转折中间跟世界潮流紧紧地黏在一起的人”。
泉州是福建民营企业的集中地,其经济走势也是福建经济的重要风向标。2014年,泉州12家民营企业组团赴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就收购或引进优秀的海外品牌,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对接,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向跨国企业角色迈进。
面对父亲的凄凉,陈嘉庚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旅。凭借勤劳肯干的,他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在他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很快收回全部建厂投资,实现盈余。
李光前(1893年-1967年)原名李玉昆,字光前,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人,被誉为“橡胶和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
在美国,闽商一直稳步发展,现在仅当地就有30万福建人在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有5家闽商企业跻身华人在美企业前10名。福建长乐人基本控制了纽约的餐饮。美国西递银行甚至在福州增设了网点,主要就是看上了闽商的外汇业务。
有学者分析,从经商意识看,闽商受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极大。因为世界上几大自古便以从事海外贸易而著称的商人集团,都曾落户泉州等地,比如阿拉伯商人、意大利人及,还有南印度商人。而且与当地人杂居相处,甚至通婚繁衍,这样使福建人的经商对外贸易一发不可,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洲、南抵东南亚的辉煌历史。
林文镜(1928年-),祖籍福州福清市阳下镇,为福建融侨集团缔造者,也是印尼“林氏集团”两大股东之一。集团拥有世界最大的水泥厂和面粉厂,在福州和重庆的项目更让他在房地产开发界声名鹊起。
重焕荣光闽商新丝再出发
胡文虎20岁那年,父亲病故,中药铺的生意也萧条了。穷则思变的他,拿到母亲的一点积蓄,到、日本、泰国等地考察,不久回到仰光,用樟脑、薄荷等中药原料,制成擦在额头上,涂在鼻孔里的治头痛、感冒、鼻塞、晕车的“万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