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居五金  家具橱柜

“当代陶瓷”的艺术之美

陶瓷媒介有它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美学价值,在当下陶瓷材料介入当代艺术的演变中,艺术家对于材料的研究及对材料本体语言的探索拓宽了陶瓷媒介的观念表现力以及知识体现的外延。陶瓷作为一种几乎可以高度重现任何实物的材料以及其绝对持久性在当代艺术文化中引发出更综合的尝试层面。

孙晓晨 顺手而来的陶瓷艺术

在孙晓晨最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用中国传统媒材的陶瓷与贵金属创作了以老式相机为视觉载体的"咔嚓系列",用以阐释艺术家对观看行为本身的思索。而后通过对新闻现场的解构,将原先架上的作品"咔嚓"转向场景化装置作品"洞鉴"。正如艺术家表述的那般,"我用创作的作品与现成品的交互渗透而形成的空间,让视觉受众者在实存与虚构间复杂体验。虽然追问一切事物的真相,是每个人的权力,作品看似是对事物客观性的试图解析。而那些创作出来且根本无法使用的陶瓷相机,已经告诉我们试图去揭示真相的徒然。"陶瓷既然作为材料,作为介质,它就与其它所有材料一样。被艺术家遴选出来后,就要肩负起相应的传递观念的功能。什么是当代,什么是陶瓷艺术,以现有的艺术家陶瓷作品来解析,似乎难以将其定性。艺术的外延模糊不清,陶瓷材料在艺术中的角色也捉摸不定。所以当代陶瓷这种提法在孙晓晨看来是伪命题。现今只能说是运用陶瓷材料的作品,尽管用材料名称来代指一种艺术门类让人错愕,更顿感荒谬。材料除了可以被重新认识外,其本身也会发展演进,界限会一直变化也就再自然不过了。而创作过程中,陶瓷材质使用的可替代性,都不是孙晓晨关心的焦点。他不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在创作前,一切材料都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作品完成后,材料本身已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承担了它应有的责任,因此它必然是合理的。孙晓晨认为陶瓷材料若能够完成他的要求,就会考虑用它来作为介质。

冯薇娜 理想化身的陶瓷

父母都是陶瓷艺术家的冯薇娜对于陶瓷有着自身独特的体验和熟悉感受。会选择陶瓷这种材质进行自己的创作,是因为在不断介入陶瓷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一材料仿佛有某种不断挖掘的可能性和许多的未知感。陶瓷材料本身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直至今天它都在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拓展自我,这样一种特质常常在我创作时吸引到我"。她最近创作的作品是从06年一直延续至今的系列—《折翼天使》系列,当然中间也有许多其它的尝试,但冯薇娜觉得这个系列与她本人更贴近的。系列作品以人、兽、天使的混合体作为隐喻,以模糊不清的性别和莫可名状的暧昧表情呈现时代不断异化之下不知所措的存在。这一系列胸像雕塑的不完整躯体上不断释放出不合逻辑的生命力,如攀爬萦绕于脸部的蔓藤植物、从脑际伸出的血腥病态的花穗、娇艳的水仙、带着血丝的美人蕉,腐烂的花瓣等等,而残缺零落的羽翼则是每个"天使"共同具有的特征。

在问及创作灵感时,艺术家不止一次的表示,"带着某种理想化身的意味,但理想在现实存在中总是不断折翼,总是呈现矛盾暧昧,这些可能就是令我有表述冲动的创作灵感吧。"在创作的过程中冯薇娜经常会反过来问自己,较之于陶瓷材质其它材料表达的可能性?在她看来就自己的题材和表达的想法而言,陶瓷材料并无完全的不可替代性,只是在运用时会根据材料特点去做一些调整。但是陶瓷材料于冯薇娜的创作仍然有它的特殊性。 陶瓷材料在与当代文化碰撞过程中自身概念不断拓展出新的样式是必然的。事实上,经历了数千年传统的陶瓷材料从工艺美术性质向纯艺术性质发展,在向现代以至当代的过渡仅仅只有数十年的经验,这段经验一方面得益于技术层面的日益完善,更为重要的是纯粹艺术的发展对于材料的全新认识和工艺的重新利用,从而导致观念的革新。

李力宏 "全球化"概念下的陶瓷POP

李立宏曾多年从事商业设计与市场推广的工作,对于商业文化十分喜爱。由于生长在中国的瓷都景德镇,在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的熏陶下,也十分热爱陶艺这种表现形式。他一直希望能在这两种文化的交叉点上以陶瓷这种中国发明的最重要的材料和工艺来表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状态以及自我的一些理解。他做的耐克,麦当劳,绝对伏特加酒瓶都在广告宣传品中属于POP广告的形式。把中国陶瓷这种媒介以传统的陶瓷彩绘,与国际名牌商标的造型相结合,以反映当代世界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思考。耐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巨型跨国大集团,其产品、商标、广告、就是全球化的标志,而陶瓷、青花、传统的云龙等图案是一种我们民族化的标志之一,这两种的标志性文化的拼贴,所产生的意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CONTEMPORARY ART :你会觉得,陶瓷在当代的呈现已经超越了其在传统意识下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只局限在器皿、装饰等传统意义上的范畴?

其实当代艺术拓展了材料艺术的概念,陶瓷艺术是在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综合作用下推进与发展的。尤其是当代艺术中的观念成分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概念,但当代艺术的包容性又不否定传统的优良特质,传统意义上的陶瓷器皿、陶瓷装饰也在现代设计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着变革。

CONTEMPORARY ART: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最近的作品(陶瓷材料)创作灵感吗?

关于最近作品,有几件作品比较具有一些新的意味,如《两个可乐花瓶》是两个可乐瓶上写着两句《古兰经》,有可乐标志的上写着"我求真主安拉护佑,免遭被驱逐的恶魔的干扰"。另一无标志的写着"赞颂真主,他供给我们吃的喝的,并使我们成为穆斯林"(注:穆斯林是喝可乐的)。主要表现一些穆斯林国家对美国的矛盾心态。《vigor- CHINA》是借用了伟哥的造型,结合中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状态,并把原来的viagra字改成了活力vigor,尤其以08年奥运会为代表,奥运的五环又好比五粒viagra,让中国倍增vigor。

《USD-CHINA》这是一组还未完全完成的系列作品,是以美元为元素,但把富兰克林变成了会72变化的美猴王,作品和美元等大,尽量以手工做到极薄,原定计划做1万张,以100美元销售,但好玩的是随着美元的下跌,和国内劳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增长,高额的制做成本使其很难完成,所以计划暂时搁置,或只有超过100美元或200美元销售。也许有一天100美元也不够人力成本。我不懂经济,但我忽然觉得这里面有点意思。好象有一种很难讲清楚的关系。人们在掏出100美元或200美元购买一张假美元时,似乎也在参与到作品中来。

李超 我和陶瓷的一场“恋爱”

在李超看来,陶瓷材料脆弱与坚硬,平俗与高贵,古老而又现代......或许是这种矛盾统一的特性让他痴迷。但他并不认为陶瓷对于他的作品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材质,"没有不可替代的材料,一定会在做完一个阶段的陶瓷后转移到其它材料的,但也一定会回来做陶瓷的。因为陶瓷在表现、传达某些想法时确实是其它材料无法比拟的。"在他从2010年开始创作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坏孩子》系列基本是一种对当下混乱的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拷问,暴力的孩子堆挤的形式最初来自自己对图式的分析与理解。艺术家目前正在做的是一批跟自己平常生活有关的好玩的表情系列,比如朋友一起喝大了要吐或要吐却要压抑住时的瞬间表情,生活中理想与现实处处碰壁时的尴尬一刻等等,还是在传递一种关注,对社会的,无限矛盾的,戏虐式的混乱的意识流式的诠释。

陶瓷就材料本身而言是低附加值的,工业与工艺烙印很深的,特别是工艺性这方面是很要命的。它不象金银铜铁大理石不锈钢甚至玻璃钢,你做成怎样就是怎样。陶瓷材料的成型,施釉,烧制等制作过程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的不确定性要求艺术家必须要理解工艺,但绝对不能陷入工艺的陷阱中而在作品观念传递中打折扣。以前读书时一个老师曾告诫我:当你的陶瓷作品可以做成铜雕时就不是陶瓷(材料的最好传达)了。我在陶瓷创作实践中常常思考这句话,希望能在加入观念的同时不至于破坏陶瓷材料的特性。但在接触陶瓷15年后我发现自己对材料的工艺属性随着经验变得越来越理解和包容了,同时也发现它永远包含未知和可能性,因此在创作时我希望对于材料的掌控是无限释放其可能性,然后再理性地从所表达的观念需要往回收。陶瓷象石头般坚硬,但在成瓷之前又柔软可塑,这个磨合就像你和它谈一场恋爱一样,自然而然。创作就像炒菜,观念是你撒下的那把盐。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