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暖通电气

聚焦中国传统钢材市场 运营模式亟待改善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几乎是已经严重过剩的状态。对此,国内钢材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供大于求的“买方”格局已经不可逆转。传统“买断式”代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机制,且阻碍了钢铁生产企业的持续发展。部分钢厂尤其是一线大钢厂库存包袱沉重,现金流相当紧张,经济效益滑坡,少数企业出现亏损。面对这种情况,有些钢厂开始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改革。  

一、钢厂仓储前移,价格随行就市  

近几年来,生产螺纹、线材的二三线钢厂将生产的钢材提前运输到某些区域市场,销售价格随当地市场,实行随行就市,由于价格贴近市场实际,又有现货,深受流通商和下游终端的欢迎,钢厂跑了销量,流通商得到了实惠,体现了风险共担,互利双赢。  

二、扁平材(此文以无取向低牌号冷轧硅钢卷为例),大多数二、三线钢厂基本上不设出厂价,价格以市场为基准,在宽度上(凡非标有优惠)、包装上(简包装优惠)、批量上都有优惠,“七扣八扣”以后(敲定价格,签订合同,付款方式),然后由钢厂直供到钢厂指定仓库“门对门”服务,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双方均得利。  

三、部分主流钢厂因出厂价与市场价较长时间倒挂,订期货(远期合约)数量锐减,组织生产困难,生产出来钢材是没有合同的,只能放在仓库内,由于数量的不断增加,仓库放不下,资金被套牢,无奈之下只能将期货当现货抛售,这种做法既加大了市场的压力,又打压了市场行情。  

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加剧了同质化竞争,为了争夺市场,“台上握手,台下踢脚”,你降10元/吨,我将20元/吨,将价格拼到“刺刀见红”,卖不出去也要盲目增产,“让利不让市场”恶性竞争只能自讨苦吃。  

市场经济的深化,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告诉我们,钢厂主宰市场时代已经过去了。钢厂,中间商、终端用户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钢厂“买断式”代理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