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筑材料  水泥管材

倒闭潮渐近 中国光伏产业需要破而后立

刚刚债务违约的赛维日前公布了其2012年Q4财报:净亏损5.17亿美元,一年内需兑付的短期负债近21亿美元,而目前所有现金、设备、库存加上可以变卖的实物资产尚不足10亿美元。虽说是惨不忍睹,却也已在意料之中。相信国内外的观察家们在看完这份财报后,内心的疑问已经从“赛维会否倒闭”替换成了“赛维将何时倒闭”。的确,2400万美元的可转债违约,对于赛维或许还只是一场噩梦的开始而非终结。

从尚德到赛维,伴随中国光伏业生存状况的日益恶化,破产倒闭的阴影也在悄然笼罩。虽然窗外已是春意盎然,光伏圈内却是奇寒彻骨,那些曾经笑傲江湖的巨头们如今只能在颤栗中“笑熬糨糊”,勉强打起精神祈祷“下一个不是我”。另一方面,最大外患--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尚无转机,达摩克利斯之剑仍在头顶。内忧外患之下,恐惧也好,无奈也罢,光伏企业的倒闭潮或已渐行渐近。

亏损企业已无法自我救赎

正如笔者前文所述,本次可转债违约虽然重创赛维,却还远非致命的一击;但赛维的丧钟已然敲响,接下来的砸锅卖铁式自救或许只是徒劳的苟延残喘。

若在往昔,一次单纯的债务违约可能并不能说明太大问题,毕竟企业在实体领域的营收状况也很难得到全面反映。若赛维能够通过其它渠道筹得充裕资金,他日东山再起也只是等闲而已。可是眼下,整个中国光伏业的信用已经基本丧失殆尽,所有的融资渠道已被彻底封死:银行拒绝放贷、股票增发无人认购、发行企业债更是乏人问津。不仅是尚德、赛维,昔日被奉为座上宾的那些明星企业都已被各路资本弃若敝履,往日争相上马的光伏项目更沦为鸡肋。如果没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些企业还能撑多久,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其实光伏企业如今的资不抵债,除了是为当年的信贷疯狂买单外,整个光伏产业的上中游陷入全盘性的产能过剩,最终摧毁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赛维的财报来看,预计今年Q1营收将达到1亿美元,可是利润能有多少,却是语焉不详;其实不说也知道,多半还是继续大幅净亏损。纵然有资本运作高手挺身接盘,只怕也是回天乏术;毕竟,包括多晶硅、单晶硅、晶硅电池、光伏组件等相关产品都已经供求失衡,这样的市况之下,亏损企业自我救赎的大门基本关闭。

中国光伏大破之后始有大立

说到底,“重建设、轻利用;只看营收、不看盈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软肋,只是在光伏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产能过剩已经是中国光伏业的全局性痼疾,简单的企业内部整合、兼并重组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产能的“乾坤大挪移”把戏。如同一台老旧破损的机器,如果只是换掉几个锈蚀的螺丝,显然无法减缓它散架的宿命。

当前,外部融资渠道断绝,地方政府也开始抽身撒手,对于已经奄奄一息的企业,选择继续硬扛下去,只怕也是时日无多。就整个中国光伏业来看,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大面积的半死不活状态,实质性复苏也是遥遥无期。即便如此,部分企业仍然无视现实,还在边亏损边扩张;而一些此前减产限产的企业也陷入观望。由此可见,中国光伏“摊大饼”的惯性思维、急功近利的冲动何其根深蒂固!如果仅是小修小补,企业得不到足够的教训,可能陷入“犯了就改,改完再犯,犯了还改”的怪圈,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将永远停留在口头,中国光伏想要企稳回暖势必难如登天。

大破之后,始有大立。为今之计,该淘汰的产能坚决淘汰、该倒闭的企业尽速倒闭,壮士断腕、彻底揭去疮疤,或许才是光伏业脱困的真正出路。对于中国光伏业而言,企业倒闭潮的到来并非末日,恰恰是重获新生的前奏。惟其如此,漠视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为自己的原罪担责,理性有序发展才能自觉成为行业共识,长久积聚的市场风险才能在“腾笼换鸟”中得以稳定释放。

中国光伏业的前景依然绚烂美好,只是现阶段的不少企业恐怕都将无缘那一刻的到来。“吹尽黄沙始见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将成为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砝码。可以相信,业务类型单一、“两头在外”的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倒闭潮中势必会首当其冲;而产业链完善、多条腿走路的企业则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外患未除 中国还应先发制人

时间已是4月下旬,距离欧盟对华光伏“双反”的初裁出台仅剩一个半月的时间,而中国对欧多晶硅“双反”也是迟迟未能落地。大限将近,这场中欧贸易战的火药味却似乎开始消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中欧围绕光伏产品贸易摩擦问题的沟通是“顺畅并且有益的”;此前,欧盟曾有近千家企业联名要求欧委会放弃制裁中国光伏业。市场有乐观看法认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已现转机,最终有望获得妥善解决。

事情果真如此么?恐怕还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中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的初裁两度延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等待欧盟初裁的结果出来后再做相应的决定,另一方面也是向欧盟释放“示好”的信号。但中国对欧多晶硅“双反”,真正中枪的其实只有德国的瓦克公司,指望欧盟为了一家公司而做出整体让步恐怕并不现实。另一方面,欧盟进口中国的组件产值达200亿美元,中国进口德国多晶硅只有6.2亿美元,因此中国的和解姿态能有多大效果还有待观察。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