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型建材

2016年武宣县工作报告-新型建材项目建议书

各位代表!展望“十三五”,我县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征程,前景十分广阔,目标催人奋进。我们,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规划蓝图一定能够实现,奋斗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武宣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努力推动“港产城”〔3〕一体融合发展,全力做好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县十一届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统计,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8.6亿元,增长7.82%,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4.4亿元、46.4亿元、27.8亿元,分别增长2%、9.3%、10.5%。财政收入7.67亿元,增长11.17%;全部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94亿元,增长15.5%;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2个,总投资75.22亿元,增长173.13%,累计到位资金50.86亿元,增长33.3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3亿元,增长10.7%;新增城镇就业31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04人;新农合参合率为97.94%,新农保参保率为71.72%;完成县级部门清单及责任清单的编制和公布工作,县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610项缩减到261项,减少57.8%。

全面深化——职能进一步转变,公信力和执行力明显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成效;对外水平得到提升,全方位合作局面进一步扩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武宣”。同步推进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协同实施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以“攻坚五年•圆梦小康”为主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持、移民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社会救助”六个着重措施,在自治区“八个一批”、来宾市 “七个到村到户”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15〕,实现“三个确保”〔16〕“两不愁、障、两高于、一接近”〔17〕“五有四通”〔18〕目标。到2020年,全县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区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四种经营模式:即一是“双加双带”经营模式;二是企业自主经营模式;三是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四是公司+合作社经营模式。

——全面深化,展现“活力武宣”。全面深化,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深化行政体制,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提升乡镇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深化土地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和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全面铺开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深化经济制度。推进财税体制,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投融资体制,积极规范投资行为,推行投资项目代建制,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价格,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深化社会体制。推进教育领域综合,创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稳步推品药品监管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推进能源体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四大突破,实现四个翻番〔8〕,把武宣打造成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内河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节点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以特色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以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新兴特色文化旅游大县,宜居宜业宜游的“绿水仙城”。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发展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上级党委、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依法监督、县政协监督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社会、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向全县各族人民,向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武宣发展的人士,表示崇高的和衷心的感谢!

六、深化,激活发展动力

扎实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年活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六个着重”和“十大工程”。一是着重抓好产业扶贫,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产业扶贫,增加群众经营性和资产性收益,实现稳定脱贫。二是着重抓好就业扶贫,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谋生技能,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三是着重抓好移民搬迁扶贫,继续深化拓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旅游产业、工业园区“四种”异地扶贫移民搬迁模式,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扶持,实现移民搬迁扶贫户异地增收发展。四是着重抓好教育扶贫,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切实解决农村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五是着重抓好生态补偿扶贫,结合生态和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生态扶贫新子。六是着重抓好社会救助扶贫,充分发挥政策保障兜底作用,解决一批特殊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同时,深入推进贫困村屯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计划减贫1.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4%。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城镇提质扩容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普及15年基本教育。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建成“生态武宣”。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县10个乡镇划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完善空间调控政策,按照“一廊两带多园”〔11〕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积极推动“多规融合”“多规合一”〔12〕,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城乡绿化,加强生态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林地利用管理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执行桉树调整种植规划,优化林种结构。明确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区(脆弱区)、开发区三大区域的生态红线界定;重点打造沿江绿色生态走廊,持续改善生态质量,实施“清水河道工程”“蓝天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生态和修复。到2020年,实现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以上,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12〕“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即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规划等多个规划相衔接融合,甚至整合为一个规划。

各位代表:

〔6〕“三大”:即现代特色产业、现代港通物流、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5个实现”:即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队伍均衡、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衡、教育资源均衡”。

〔21〕一轴两带四区:即以209国道为轴的公沿线驱动轴,以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带、传统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带为“两带”,以生态旅游观光区、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区、现代特色种养示范区、民俗传统文化展示区为“四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的攻坚之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扎实开展农业提效年活动。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对在农保地种植尾叶桉的治理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42万亩以上。二是巩固和发展蔗糖生产支柱产业。继续推广四种经营模式〔19〕,扎实抓好5万亩“双高”糖料蔗项目建设,确保完成37万亩215万吨的糖料蔗生产任务。三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双龙盛柿”“葵花映古庄”及高速公出口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各乡镇至少要创建1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核心区面积不少于500亩;积极打造与旅游相结合、产业带动好的示范村,在县内高速公出口5公里范围内初步建成3个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四是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努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名村,建设百崖大峡谷—黄茆、武宣城区—通挽两条百里乡村旅游带,力争实现年内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6万人次。五是发展品牌农业、智慧农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增加 “三品一标”〔20〕品牌2个以上,新增农村科技服务平台1家,完善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六是加快水产畜牧业发展。以正大集团、鑫广安原种猪场等现代农业企业为龙头,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以项目为支撑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养殖,推广黄沙鳖、大闸蟹等特色水产养殖。

一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加大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贴和救助力度,确保弱势、困难群体收入正常增长;鼓励创业型就业,促进全民创业,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200人次。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巩固和提高城镇职工“五险”、城乡居民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等各项保险覆盖率,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继续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发展社会办医,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好中医院、妇保院迁建工作;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加强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民政项目建设,力促社会养老服务业和殡葬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推进低保网上无纸化审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常态化;落实高龄老人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全面推进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抓好棚户区、失地农民扶贫搬迁户安置小区及一批保障房项目建设。三是深化教育综合。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复核认定;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创建区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县中、县二中改扩建工程和实验初级中学建设,启动城东小学、民族小学、建设工作。四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不断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进程;加强文化执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五是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完成自治区、来宾市下达我县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完成10项县级为民办实事工程。六是推进大藤峡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做好移民安置意愿调查,科学确定补偿安置方案,扎实做好实物调查复核、库区淹没土地分解和配合库区防护工程勘察设计、移民安置点规划等相关工作。七是深化社会管理。继续推进“平安武宣”建设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天网”三期工程,加大网上舆情管控,严打黄赌毒违法犯为,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屯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开展“七五”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灾害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稳步提升群众安全感;进一步规范工作秩序,做好积案化解工作;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构建武宣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一是加强建设,正确履行职能,规范行政运行,继续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八个年”活动,整治干部“、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不人民群众的和重托。三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和“一岗双责”,重点治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问题,探索“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四是自觉接受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监督,积极办理议案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工商联、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社会和监督。

〔18〕“五有四通”:即到2020年,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富民产业、有合作组织、有公共服务场所、有安全饮水、有新村新貌,20户以上的自然屯实现屯屯通电、通、通电视、通宽带网。

三、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建“魅力武宣”。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方针,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试点建设,拓宽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推动河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规划道建设,加强排水管网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污水和垃圾一体化处理。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和沿江沿河风光带,进一步提升城东新区建设水平,实施堤园、生态护坡、亮化等景观工程,塑造“绿水仙城”的城市风貌;继续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培育打造一批工矿强镇、商贸物流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加快构建“154142”四级城镇体系结构〔13〕、“一核两轴三片区”城镇空间布局〔14〕,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到2020年,实现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9∶50∶31。供给侧结构性〔9〕取得进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非农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80%,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增加值占P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扎实开展工业提质年活动。一是加大工业发展扶持力度。继续筹措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强化工业运行监测。继续深化实施服务企业“五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企业和挂职干部深入服务企业力度,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满产达产;通过协调服务,促进制糖产业集群的合作,实现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拓宽工业发展融资平台。继续引导和争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宽“助保贷”和“惠企贷”业务,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四是鼓励企业培育上规。继续完善培育企业上规的各项工作机制,力争新增规上企业5家。五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河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龙从作业区一期设施及配套工程、白云石产业园至林产品加工区排水工程、配套工业园区网工程等相关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建设林产品(家具)产业聚集,扩展提升林产品加工区规模和档次;推进产业园项目建设,拓展城东标准厂房发展区域,打造产城互动共建示范。六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重点实施宣达二期项目、博宣公司料场自卸平台项目、华润余热发电综保与总降后台联络技改项目、中金岭南铅锌尾矿综合回收重晶石选矿项目等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实现高效、节能、环保目标。

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统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1.24亿元增加到98.6亿元,年均增长10.9%;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4.56亿元增加到7.67亿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32.98亿元增加到72.94亿元,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11.87亿元增加到22.23亿元,年均增长13.4%。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名词解释: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6〕“三个确保”:即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确保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确保贫困县脱贫摘帽。

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七、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九、生态,促进绿色生态融合发展

〔17〕“两不愁、障、两高于、一接近”: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村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

按照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我县“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按照“四个全面”〔4〕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5〕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城建塑县、农业稳县、商旅旺县、依县”发展战略,以“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三大”〔6〕为主线,全面推进转型升级、赶超跨越,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构建区域性合作新格局,全力投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试点建设和脱贫攻坚、大藤峡库区及移民安置工作,确保实现“两个建成”目标〔7〕。

十、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14〕“一核两轴三片区”城镇空间布局:即“一核”即以武宣镇、三里镇、桐岭镇与二塘镇工业园区为核心;“两轴”即南北城镇(珠江—西江经济带和209国道构成)发展轴、东西城镇(梧平高速构成)发展轴为全县城镇化发展带动轴,发展成为全县城镇化发展主体区域;三片区包括北部片区(包括黄茆镇、金鸡乡)、东部片区(以东乡镇为主)、西南片区(包括通挽镇、禄新镇和思灵乡)。

一、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3〕“154142”四级城镇体系结构:即 1个中心城镇、5个重点城镇、4个一般城镇和142个中心村。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健全完善——依县,实现社会管理化,人益得到切实保障;依法执政,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依法行政,推进依法履行职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执法严明、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到2020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上级要求,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城乡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

一、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优的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偏低,特色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项目建设资金缺乏、推进缓慢;财政运行形势严峻,刚性支出不断加大。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在“十三五”时期切实加以解决。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武宣至来宾、武宣至柳州高速公先后建成通车,武宣跨入“高速时代”;全县等级公里程新增154.27公里,达847.5公里,乡镇二级通达率100%,行政村水泥(沥青)通达率98.6%。樟村物流园一期项目10万吨仓储建成并投入使用,樟村及龙从作业区、河西污水处理厂等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达40%;完成《城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武宣县城水系规划》等一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拉开县城框架;有序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和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桐岭、二塘、黄茆等小城镇开发稳步推进;建设商品住房120万平方米、城镇保障性住房5.02万平方米;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88%,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累计投入资金53.58亿元,全面完成区市县为民办实事任务;大力实施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双高”糖料蔗、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县、广西山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示范县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面积25.18万亩、“双高”面积2.82万亩、糖料蔗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2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万亩、渠道防渗582.16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63平方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3座,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3处,解决13.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完成农村危房12653户,东乡镇下莲塘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二塘镇樟村庄园屯、武宣镇码头屯、通挽镇横山屯、三里镇上李屯、东乡镇上甫屯获得区级“绿色村屯”称号,樟村、上额、玉村、大坪、马王、灵池、江龙、石岗等8个行政村获得区级“生态村”称号。

《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从今年开始,我县将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现在,我代表县人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武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绿色武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质量提升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引领,以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大示范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为突破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双高”糖料蔗、水库水源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优质谷、糖料蔗、水果、生猪、肉牛等产业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到2020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完善的防汛抗旱防灾减灾体系,推进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城乡饮用水安全供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供排水、住房、城乡交通、电力、燃气、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美丽武宣”乡村建设。

〔5〕“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构筑“武宣”。借助西江的水运能力,主动承接珠三角经济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水建设和陆建设、码头建设和园区建设、工业产业发展和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和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思,在沿江岸线实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依托大藤峡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建设大港区、大物流、大园区、大市场、大旅游业,最终实现把武宣建设成为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内河港口城市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构建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水陆联运交通建设;筹划铁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来宾至武宣城际铁,并引支线至武宣港口,实现铁水联运;实施一批网建设项目,至2020年,实现“主干道公高速化、县际公二级化、乡村道网络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武宣港区及配套仓储物流和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龙从作业区、樟村物流园等临港物流园区,整顿规范港口码头建设,引导物流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冶金、糖业、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专业物流,培育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旅游服务业。实施文化兴旅、城建兴旅、商贸兴旅、交通兴旅、生态兴旅等多元驱动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加快规划建设以五马拦江旅游码头为龙头的黔江沿线旅游码头,以“1113N”〔10〕为旅游总体构架,打造以生态乡村旅游为基础、现代休闲旅游为主导、庄园文化为特色的新型产业体,加快新兴特色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积极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业,统筹其它服务业态,促进商贸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幸福武宣”。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扩大和稳定城乡就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农村危房和城市棚户区(危旧房)等安居惠民工程。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公立医院和实施大病保险,加强医疗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和移民安置及七星湖建设工作。

工作报告

2016年工作安排

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落实年活动,全年计划实施项目378个、总投资80亿元。一是加大项目库储备力度。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强项目储备,建立更为规范的项目库。二是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对上可申报、对外可招商”的要求,做好重点项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确保手中能有成熟的项目。三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计划实施 “3个10”工程,即实施10个重大民生保障项目、10个重大亿元产业项目、1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方甲矿业、亿丰矿业、宏林木业等续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金岭南三期、华润水泥二期、华润水泥机制砂等一批工业项目。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柳武高速公武宣东出口至县城市政道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开展县城外环过境公、百崖大峡谷至金秀新村、象州至河马等公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改扩建禄新至思灵公和新建三里五福佛子至红石公,推进华润水泥至中金岭南以及城东工业园至黔东工业园二级公建设;加快农村公、危桥、客运站及便民候车亭等项目建设,年内完成禄新复旦至湾龙、二塘波耀口至界首等一批村级道及二塘四通中桥、三里双龙石桥中桥建设。围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甘涧水库,加快推进高达重点水源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开展10座小(2)型水库前期工作,推进糖料蔗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黔江沿河水利项目和迁建项目建设。

——2016年3月2日在武宣县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纲要(草案)》提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实力武宣”。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能源、新型材料、农林、食品安全和生态等领域拓展创新实力,在县级产业园区设立科技孵化器或孵化园,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科学高效的人事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干事创新创业。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东西部产业升级合作发展工程、产城融合互动工程,打造以特色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推进糖业二次创业,加快完善糖业循环经济补链、延链和配链,建设蔗糖系列产品输出重点县。以“产业联动+市场导向”为主要发展模式,合理配置县域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着力建设矿产品(铅锌采选、冶炼一体化)循环生态深加工。全面提升农特优产品加工业水平,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原料,推进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和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材产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实施“碳酸钙+”行动计划,把“武宣县碳酸钙产业园” 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到202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

〔9〕供给侧结构性: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国企、土地、提高创新能力等。

各位代表!“十三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实施重任落在我们肩上。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绿水仙城•美丽武宣”,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扎实开展服务业提升年和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年活动。一是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把握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龙从作业区、樟村作业区、樟村物流园建设和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黔江沿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盟物流园、城东新区综合市场、武宣综合商贸大市场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大限上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支持和推动一批商贸主体“个转企、小上限”,持续活跃繁荣市场。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百崖大峡谷、庄园文化、红色旅游、特色名村等资源,打造下莲塘村、上李村、码头村等乡村旅游带;开发武宣庄园文化旅游,推进武宣庄园国保项目进程;修缮县委旧址,提升桂中第一支部影响力,发展教育红色旅游;将大藤峡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点资源相结合,开通水上旅游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户外拓展等四大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特色和新热点。力争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以上。

国土资源和、财税、审计、统计、安全生产、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供销、农机、地震、气象、水文、人防、移民扶助、民族教、侨务、档案、史志、法律援助、老龄、双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取得明显成效。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逐年提高。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思想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稳步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武宣部队、部队在支持和参加地方建设以及抗灾救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确保现行标准下5.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确保4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确保我县脱贫摘帽。

〔7〕“两个建成”目标:即与全国全区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内河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节点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15〕“十大工程”:即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扶贫培训、扶贫移民搬迁、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社会扶贫、结对帮扶、救济帮扶”到村到户工程。

五年来,教育、科技、社保、文体、卫计、扶贫等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全面进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两基”得到巩固提升,取得了“5个实现”〔1〕工作成效,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全面改薄”〔2〕经验做法在国家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作典型发言;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1.9%,义务教育巩固率93.0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3.5%。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社会保障持续发展,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参加养老、基本医疗等五项保险48.46万人次,享受城乡低保53.42万人次,投入救灾资金850.50万元,救助群众1.6万人次。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实现县乡村屯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和行政村文体设施全覆盖。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农合参合率连续5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人口计生政策,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左右,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年减贫4.9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3%,贫困人口减少到5.5万人,下降11.2个百分点。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6826元增加到26338元,年均增长9.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462元增加到8259元,年均增长13.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37.02亿元增加到79.55亿元,年均增长16.53%,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19.69亿元增加到39.76亿元,年均增长15.09%。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得到有效化解,群众安全感全区排名由2011年的99名提升到2015年的33名。

〔11〕“一廊两带多园”:即“一廊”即果蔬长廊,“两带”即乡村旅游发展带、水电旅游发展带,“多园”即重点推进河西工业园、城东工业园、黔东工业园、黔西工业园以及樟村物流园、龙从物流园等物流园集群发展。

——挖掘人文历史,树立“品牌武宣”。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巩固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文化遗产和传承力度,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和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加强对盘古文化、庄园文化、戏台文化、奇石文化及民间民俗文化的研究、挖掘、,加强对市级以上重点文物的整体和开发力度,大力培育具有仙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对文庙和古庄园、古街道等历史文物的和开发利用,重绽历史文化光彩;开发利用百崖大峡谷、黔江沿岸、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共享生态之美;打造独具武宣地域特色的“逛庄园、赏奇石、游峡谷、庆佳节”仙城文化名片。

武宣县县长 高贤斌

〔10〕“1113N”:即“加快推进一条黔江河、一片崇山峻岭(主要以武宣县城西南面喀斯特地形山岭为主)、一个峡谷(百崖大峡谷)、三大古庄园(刘炳宇庄园、黄肇熙庄园、郭松年庄园)、若干个新农村建设”。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4〕“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国、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武宣”。贯彻落实《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推进、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县,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全社会;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化、化,规范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工作人员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化和精细化水平,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人防、气象、地震、水文等公共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侨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群众自治,发展社会组织、各类志愿者队伍和专业社工队伍,引导人士参与社会治理。

扎实开展城市建设深化年活动。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城乡规划编制,补充完善县城规划区地形测绘,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编制黔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年内实现县城及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成县城规划展厅建设,科学合理推动城镇提质扩容。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着力抓好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试点建设,围绕解决好农民工进城就业、随迁子女教育、住房、社会福利和保障、户籍和资金筹措等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配合开展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武宣库区)县城防护堤结合项目建设,推进粮食局地块、农机局地块等旧城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河西、桐岭、黄茆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项目,完善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改扩建城东新区供水管网工程等一批供水项目,实施书公园、仙湖公园一期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城区灯亮化工程;全力推进城东新区建设,加快房地产项目开发速度,开工建设东绕城线、北段、迎春等城区干道的新建扩建工程。三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壮大发展武宣、二塘、三里、桐岭等重点镇产业链,形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优美、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强化城乡综合管理,集中开展“两违”整治行动,突出抓好“整脏治乱”,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吸引力,引导人口集聚。

我们在市委、市人民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工业强县、城建塑县、农业稳县、商贸旺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了我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共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诚信计生示范县”“基层计生阳光行动示范县”“健身球之乡”“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示范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等国家级集体荣誉21项、自治区级集体荣誉126项、来宾市级集体荣誉34项,在武宣召开市级以上现场会161个,在市级以上会议作典型发言176次,西江槽蔗区水利工程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典型在全区得到广泛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升、项目建设落实、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招商工作强化、城市建设深化等“八个年”活动的工作落实。

〔20〕“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是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是强化生态。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好建设项目选址关、环评关、审批关及“三同时”验收关,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彻底关停严态的采石场、取土场、挖沙洗沙场;加快养殖业技术升级,有效治理养殖污染;完成上级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二是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污染物治理力度,确保全县空气质量达标、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完成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实施桉树调整种植规划治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生态乡村”活动,实施“一轴两带四区”〔21〕规划,扩大垃圾清运市场化运作实施范围,提升城乡保洁水平;完成58个自治区级示范村和180个面上村的绿化任务,绿化造林(包括迹地更新)面积3.5万亩,义务植树70万株;做好饮用水水源工作,完成1000人以上农村集中饮用水水源区技术划定工作。

〔8〕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四大突破,实现四个翻番:即围绕“绿水仙城•美丽武宣”目标;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培育、现代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突破;在“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番。

〔3〕“港产城”:即“以港兴运,以运兴业,以业兴城”。

〔2〕“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0∶38.4∶28.6调整为2015年的24.8∶47∶28.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特色养殖成效凸显,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快速,休闲农业、精品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经济持续提速发展,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培育打造新兴碳酸钙产业,重点实施了中金岭南二期技改、华润水泥(武宣)等32个投资额超亿元项目,培育了26个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7.67亿元增加到40.84亿元,年均增长15.4%,占P比重由2010年的34.3%上升到41.4%。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商贸、金融、房地产等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总收入由2010年的2亿元增加到13.15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达35.68亿元。

一是以增活力,以促创新求发展。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大的调度力度,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完善调度考核工作机制,整体推进各项。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协调推进机构、事业单位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清单制度、商事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公务用车、投资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制、金融创新、债券发行、企业上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确权颁证、农村集体用地流转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计生、养老、司法等各项工作。三是扎实开展招商工作强化年活动。主动承接粤港澳等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对外水平;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扩大“节会招商”;依托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努力在“招大、引强、选优”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年内新引进并开工亿元产业项目7个以上,完成招商到位资金53.3亿元以上。四是平稳推进农村。完成黄茆、禄新、三里的土地确权试点后续工作任务,有序推进东乡、桐岭、通挽、思灵的土地确权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培育和培训指导力度;完成总规模15.06万亩、高标准农田11.49万亩的整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业务等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