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装饰装修  家居风水

寒门出贵子有了这群人就不是一句空话

寒门出贵子有了这群人就不是一句空话

  他那年只有36岁,但身上已经有了一串闪闪发光的头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国立东南大学教务长、知名教授……

  当时知识分子稀缺,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能达到几百大洋。陶行知的月薪是400块大洋,三个月的工资,就够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靠亲朋好友的资助读书,2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被校方推荐到美国读书。

  只有把这些人救出贫困和愚昧,让他们有知识,成为能够建设国家的人才,这个国家才有希望。陶行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百万计划”:

  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然而,从“0”走到“1”的这一步,他必须自己迈出去。

  在办学的筹备阶段,陶行知存了一万元钱的稿费,负责管理家庭支出的妹妹看见了,问他能不能留下四分之一给家里用。

  他温和地说,我马上要去办师范学校了,这是办学的经费,家里粗茶淡饭还可以维持,但中国的农民们不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我要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办大事吧。

  幼儿园是为了给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教育,师范学院则是作为乡村教育的大本营,培养合格的老师,让乡村教育事业薪火相传。

  陶行知要的,不是文艺青年和做题家,而是不怕苦、不怕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乡村学校的实干家。

  晓庄师范学校第一批招收了13名学生,很快,陶行知又开办了燕子矶幼稚园,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幼儿园。

  在晓庄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上,陶行知说: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

  为了教农民识字,陶行知亲自编写了两本普及教材《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到处赠送,义务教农民兄弟识字。

  他请自己的同乡好友姚文采来讲生物课,要求姚文采把课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陶行知和叫花子谈完,对姚文采说,学校附近蛇太多了,经常咬伤人,所以我特地从南庙请来两位老师,教大家捉蛇。

  原来,这两个叫花子是专门捕蛇、治蛇毒的“蛇花子”,他们教学生抓住蛇的“七寸”,蛇没法动弹,就不能咬人了。

  陶行知又把他们抓到的蛇关在笼子里,让蛇花子教大家辨认蛇种,分别写上了标签,教大家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

  于是,姚文采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辨认植物,请来老农民讲解草药知识,学校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上了牌子,生物课上得丰富多彩。

  短短三年时间里,晓庄附近建立起了十多所小学和幼儿园,从一个文盲村变成了当时教育界的中心,名声从中国传到海外,无数政界、学术界人士前来参观。

  1930年,晓庄师范学校的学生支援,加上蒋介石怀疑陶行知反对他,派军警武力查封了晓庄师范学校,并通缉陶行知。

  第二年,蒋介石迫于压力撤销了通缉令,却仍然不许晓庄师范学校复课,派出特务侵占了校园,让学校无法正常办学。

  于是,晓庄的孩子推举出十个小孩做小先生,又请来了当地农民帮忙管理学校,这座农民当校董的学校,很快又办得红红火火。

  陶行知很谦虚地采纳了这个孩子的意见,后来,他在发表这首诗的时候,就把诗句改成了:小孩自动教小孩。

  通过儿童自动学校的经验,陶行知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小先生制,鼓励孩子们教家里的大人识字。

  陶行知教育的很多孩子都来自文盲家庭,他们的父母是工人和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陶行知就发动这些孩子做“小先生”,教家里的大人识字。

  在上海,陶行知成立了山海工学团,主张学生和工人结合、知识和劳动结合,教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识字。

  为了鼓励报童认字,陶行知用他们卖的报纸作为教材,谁认字多、学得快,陶行知就多买他的报纸作为奖励。

  育才学校没有入学考试和升学考试,仍然坚持教育与现实相结合,为国家培育抗日的人才,培育战争胜利后能够重建家园的人才。

  陶行知曾经教过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喜欢写作,希望学习文学,但当他知道这个孩子是朝鲜的抗日战士遗孤时,就劝她学社会科学。

  有人看陶行知太辛苦,说他办育才学校像是抱着石头游泳,如果实在办不下去,就不要硬撑了,身体要紧。

  1946年7月25日,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加上好友李公朴和闻一多被特务暗杀,陶行知听到噩耗后,深受刺激,在上海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仅有56岁。陶行知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但他培养出的无数学生参与了,成为了中国和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

  晏阳初是四川巴中人,与出身贫寒的陶行知不同,他来自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开名士绅,既教私塾,也懂医术。

  在父亲的教育下,晏阳初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幼小的晏阳初心中生根发芽。等到晏阳初长大,父亲把他送到了教会开办的学堂,接受西式教育。1913年,又让晏阳初到香港求学,主修经济。

  1917年,晏阳初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学位时,一战已经打了三年,局势逐渐明朗,美国加入即将获胜的协约国阵营,对德国宣战。

  当时,在法国的华工大约有4万,他们修筑公路和铁路、清理营房、装卸武器和补给品、在工厂工作。

  这些华工大多是底层苦力,为了讨一口饭吃,来到万里之外的危险战场上,他们不懂英语、法语,甚至也不会写汉字,和外国人沟通全靠翻译。

  他不仅帮华工写家书,还在每天晚上教他们写字,自己编写了一本千字教材。四个月后,晏阳初的培训班结束,毕业的华工都能够自己独立写家书了。在教青年会的支持下,晏阳初还创办了《华工周报》,给华工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最让晏阳初感动的是,有华工认为他的报纸价格太低,可能办不下去,但为了感谢晏阳初教他们认字,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晏阳初觉得,不是他教育了这些苦力,而是这些苦力教育了他。他看到了苦力们的苦,也看到了他们身上埋藏着的巨大潜力。

  于是,回国之后,他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1922年,晏阳初和陶行知一起发起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几年之后,他们又先后把平民教育的重点转向乡村。

  陶行知选择了南京附近的晓庄,晏阳初则选择了河北定县,他们被当时人称为“南陶北晏”。1929年,晏阳初通过平民教育促进会组织了一个团队,迁往河北定县。

  北京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高中和大学,学生到工人中间宣传进步思想,人们靠报纸了解国家和世界……

  然而定县的大多数农民依旧是文盲,保持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讨一口饭吃。

  贫穷的结果,是愚昧和身体孱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又使农民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

  定县的农民惊讶地看着这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先生,他们不敢相信,居然会有人来教这些世代贫苦的底层农民识字。农民们很惊诧地问晏阳初:

  在晏阳初的号召下,一百多位知识分子来到农村,他们各自发挥知识,把定县的农村当成了社会实验室。

  一位农民刘玉田培养出的优质小麦产量高、抗病力强,被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还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评价为华北小麦优秀品种。

  定县当地的母鸡一年只能下68个蛋,晏阳初风趣地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

  于是,晏阳初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来杭鸡与本地土鸡杂交产生的新品种母鸡,每年可以下168个蛋。

  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晏阳初和他的团队希望农民能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他的鼓励下,农民建起乡村剧场,自编自演乡土戏剧。

  1933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来到定县参观,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农民们在土地上用锄头写字。

  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心灵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

  晏阳初带着他的团队一路南下,把定县经验扩展到后方的湖南、四川等地,通过乡村建设为抗战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在晏阳初的帮助下,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专门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

  他离开了将近五十年,熟悉的土地上,已经是一群陌生的人,晏阳初面对着这些不认识他的新一代农民,用高音喇叭大喊:

  晏阳初晚年总结,影响他人生、让他树立人生志向的,是三个C:孔子(Confucius)、(Christ)和苦力(Coolies)。

  在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他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和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也看到了那些传教士甘于清贫、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世界另一端传播福音的榜样。而当他和中国的苦力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以及他们被压抑的智力,他的情怀终于被现实点燃。

  但对陶行知、晏阳初等参加乡村教育的先贤来说,他们在意的并不是一时的成败,而是在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给未来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果,绝不是短短几年能看到的。

  因此,对陶行知和晏阳初来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只要人还活着,还有力气工作,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城里的孩子有拼命鸡娃的父母,从小学奥数、英语和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假期游学可以去欧美,甚至去北极,和科考队员不期而遇。

  然而,农村的很多孩子们对世界地图都没有基本的概念。他们可能考不上大学,甚至考不上高中,初中毕业就要去打工了。根据2013年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的报道,部分贫苦农村有超过30%的学生放弃高考。

  对于农村家长来说,既然他们的孩子很难取得优秀的成绩,考上普通大学后前途依然渺茫,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不如早一点进入社会。

  城市和农村经济、文化上巨大的差异,导致农村教师收入较低,生活环境枯燥,许多老师干脆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进入城市。想要解决师资问题,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优秀教师。

  作为践行者,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于2008年就开始运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致力于选拔有理想的优秀中国青年,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开展长期支教。

  每一位加入美丽中国的支教志愿者,都至少在乡村支教两年,给予乡村学生长期陪伴,避免频繁更换老师、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支教老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学习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法,真正给乡村孩子带去积极影响,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

  提高成绩的同时,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也十分注重农村素质教育,许多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学生提供性教育、心理学教育、艺术教育。

  截止2021年8月,美丽中国在甘肃、云南、广西、广东、福建五省有389所项目合作学校,累计派遣超过2763名项目老师,影响学生81万多人次。

  在美丽中国的帮助下,48%的班级平均分提升,51%的班级及格率持平或提升,57%的班级优秀率持平或提升。

  参加美丽中国的老师,有些来自城市,有些来自农村,他们的学校、专业、人生规划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家里要出贵子的征兆
  • 编辑:孙宏亮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