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装饰装修  装修施工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美赛,第一名不得善终,第二名竟成了大明星

选美,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众候选人里挑出最漂亮的一个。

选美的名头亦五花八门,根据选美赛事的规模,有世界小姐、中华小姐、香港小姐等。说起旧上海时期的选美,大家一定会想到《一步之遥》里的“花域总统选举”。电影中的这一桥段并不是编剧脑洞大开凭空捏造的,历史上确有此赛事的原型。

上海的第一次选美大赛,召开于1946年。在我国近代史上,其实常有小规模的选美活动。不过这种兴起于晚清时期的选美,只局限于那些风月场上的妓女,普通女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因此这种选美活动充其量算是“选花魁”,与我们今天讲到的选美大赛没有可比性。

之所以说1946年的上海选美大赛是上海乃至我国第一次选美大赛,正是因为这次的选美不止局限于妓女,赛事允许良家妇女参加。当时“冠名”这一大赛的,正是当时江湖上首屈一指的大佬杜月笙。因为杜月笙在上海的影响力,所以素有“上海皇帝”之名。

那么,杜月笙为何要举办这样一场选美大赛呢?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还是借此名头洗钱?

都不是,这场选美大赛的初衷,是为了支持苏北赈灾,算是公益事业。根据文献的记载,1946年夏秋之交,苏北地区久旱无雨,以至于蝗灾遍地。广袤的苏北大地上,粮食歉收,老百姓们连过日子的粮食都没有。更可怕的是,疟疾、霍乱、天花等瘟疫接踵而至,将忍饥挨饿的灾民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超过十万名饥民背井离乡,逃往其他城市寻求生机。

当时,有一部纪录片记载了饥荒时期的景象,纪录片中有一段旁白是这样说的:

“看到难民病倒在地,无人关心无人怜,也看到衣香鬓影的高贵仕女,讲讲笑话谈谈心,无论如何,看看洋场生活,再看看苏北灾民,完全是两个世界……”

其实,这部纪录片中描述的情况并不属实。至少,“洋场”中的知名人士均对这场灾情伸出援手,并没有出现“无人关心无人怜”的情况。为了救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苏北灾民,上海文艺界的明星及知名人士聚集起来,决定筹办义演,为苏北地区筹集善款,救助那些可怜的苏北百姓。于是,各式各样的歌舞、杂技、话剧义演在上海滩的各大剧场上演,所有演出收入全部被送往灾区,支援赈灾。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上海老百姓更关注的是“上海小姐”的选美大赛。

鉴于灾情的严重性,上海难民救济会决定以“上海小姐”选举大赛的形式,筹措一大笔善款,用来解决苏北灾区的燃眉之急。不过,由于选美大赛首次举办,筹款兹事体大,所以理应由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担任主席。当时,杜月笙刚好从重庆返回上海,于是,他便被推举为赈灾委员会的执行主席,负责此次选美大赛的筹办。

不过,虽然主办方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媒体也在选美大赛召开之前通过电台、报纸等方式做足了宣传工作,但毕竟“选美大赛”在中国前无古人。很多思想保守的老百姓和文人,将这场选美与此前的青楼选花魁画了等号,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活动。在这些言论的影响下,“选美大赛”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几个姑娘敢顶着舆论的歪曲和抨击报名。

关键时刻,还得看杜月笙这种颇具影响力的地头大佬。杜月笙施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络到上海娱乐圈的名流周璇、童芷苓、王丹凤,邀请她们为大众做个表率,参加史上第一次选美大赛。这些影星,自然要给杜月笙几分薄面,于是,便向其表态,愿意参加赛事。然而,在选美大赛即将召开之时,这些明星又纷纷顶不住压力,宣告退出比赛。

毕竟,选美大赛事小,自己的名声事大,若因为参赛影响了自己的演艺前途,那可是得不偿失。越剧艺术家袁雪芬在接受《申报》采访时如是说道:“赈灾义演本人全力支持,甘愿为此善举放弃门票收入,但是参加‘选美’易遭人非议,实在难以参与。”眼看时人对选美有颇多曲解和非议,杜月笙便再次动用传媒的力量,对公众进行解释。

这次解释,杜月笙特别强调“上海小姐”的选举不仅考察的是女性的形体美,还注重内在美,对于参选女子的德行和思想有非常高的要求。杜月笙的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对一些接受过教育的女性来说,她们已明白这场选美与旧日的青楼选魁截然不同。于是,有几十名在校学生踊跃地参加了这次的比赛,此前表示要退出选美的明星们也回到选美比赛中。

终于,这场举世瞩目的“上海小姐”比赛终于在1946年10月8日迎来总决赛,赛场被设置在上海新仙林舞厅。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场地的布置真可谓要多奢华有多奢华,吸引了上海的商贾名流。此时,老百姓八卦的焦点也转向了哪个选手能够夺冠。根据当时的报纸来看,一个名叫谢家骅的选手最被看好,人们一致认为此女是最有希望夺冠的佳丽。

在选美总决赛上,来自各领域的姑娘们频频亮相。裁判准备了问答、表演等环节,对佳丽进行筛选。

这场选美大赛除了赛前拉来许多赞助,以及现场的捐款仪式之外,还面向公众销售了一万张选票。在这些选票里既有一千元一张的普通选票,又有一万元一张的蓝色选票(可抵十张普通选票),还有五万元一张的黄色选票(可抵五十张普通选票),以及价值十万元的粉红色选票(一票可抵一百张普通选票)。选美小姐的产生,便是由获得选票的数量决定的,比赛方最终将评选出冠亚季军三位上海小姐。

在现代选美大赛里,“泳装表演”是一项考验选手形体的重要环节。不过,在当时看来却并非如此。旧社会的思想相对保守,除了脸和手之外,女性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都是不可暴露的。虽然当时的泳装远没有“比基尼”那么开放,但其暴露的程度也足以让老上海的观众惊掉下巴了。当选手们进行泳装表演的消息流传开来后,时有舆论称这种表演有伤风化。毕竟,思想开放的人在少数,所以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审美,所以,舆论贬多于褒。

因为这次的选美大赛不但要进行现场唱票,还需将评选结果公诸于众,所以评议工作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很久之后,《上海画报》才刊登了选美大赛的结果。摘得冠军桂冠的佳丽名叫王韵梅,总共获得了六万五千五百张选票。被寄予厚望的谢家骅屈居亚军,得票仅有两万余张。作为季军的刘德明,得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八千五百张。

当然,除了这三名佳丽摘得三甲之外,当时还现场评选了额外的奖项,如:言慧珠被评为“评剧皇后”,管敏丽则被评为“舞蹈皇后”,韩倩倩被评为“歌唱皇后”。

这场选美的结果皆大欢喜,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吃了几个月的瓜,善款也如期送往灾区。不过,对于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她们能接受的。尤其对上海小姐第二名谢家骅而言,她根本无法释怀自己没能夺冠的事实,在评选当场便痛哭失声。

谢家骅的家世背景显赫,她的父亲便是上海化工大亨谢葆生,而她本人更是就读于复旦大学商科。不论是颜值、身材还是德行、背景,谢家骅都相当出众。按理说,若这场比赛没有黑幕,理应该由谢成为上海小姐才对。

然而,这场比赛毕竟是为了筹款而举办的,所以财力才是评选的重中之重。谢家骅的对手王韵梅只是交际场上的一名舞女,但她的来头却很不一般。这名舞女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军阀范绍增的姨太太。为了让自己的姨太太成为上海小姐,范绍增砸了许多钱,发动不少社会力量。按照一票一千元的标准来看,王韵梅所获得的的选票,直接为灾区筹集善款六千五百万元,其中,大多都是范绍增的手笔。

之后,上海的媒体挖出了其中的黑幕,有一些不畏强权的小报将这场选美大赛叫做“上海太太”,讽刺这种不公平的选举黑幕。

只不过,王韵梅的下场比较凄惨,1949年范绍增出逃时,这位姨太太被丈夫抛弃,行踪不明。至于本该夺冠的亚军谢家骅却发展得不错,后来她来到香港进入演艺圈,拍摄了《满城风雨》等电影,后来还相继出演了杨贵妃、妲己等角色。

可以说,谢家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

参考资料:

【《1946年上海选美大赛》、《杜月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